初春的清晨,有垂柳佛面,有花苞枝头,但依然寒冷,冰凉凉的空气,束缚着手脚。
刚到上班时间,法庭门口停下一辆出租车,从车里下来两个人,一男一女,四五十岁左右的年纪,朴素的蓝灰便装,和普通人明显有区别的姿态和神态。女士紧牵着男士的衣角,男士指挥者一根竹竿,同样紧闭的双眼,原来是两位盲人。他们为什么来到法庭呢?
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两人是自己来的,因为并没有其他亲人跟随。看到这种情况,执勤法警赶紧起身相迎,询问来意,经身份验证、防疫验证、安保验证等规范操作完成后,手把着竹竿,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将二人送到了诉讼服务大厅。书记员疾步走过来接过法警手中的竹竿,带领两位盲人安坐,以“拉家常”的方式和语气和他们聊了起来。
女士姓孔,来自菏泽,男士则是陪同而来的表亲。2020年11月份,经人介绍,孔某与贾寨镇某村男性耿某相识并登记结婚,婚后没有生育子女,因婚姻期间经常被丈夫殴打,无奈离家出走,最后决定来法庭起诉离婚。孔某娓娓道来,虽然看不到,但她思维清晰,言语条理,丝毫没有残缺的样子。如果不是这眼前被命运遮住的窗帘,她应该能活得幸福美好。
在清楚地了解孔某的诉求后,我们随即与她丈夫耿某取得联系,讲理说法,征询耿某的意见,争取化解矛盾。考虑到孔某的特殊情况,立案窗口的干警按照孔某的陈述,帮助她书写起诉状,并向她宣读确认无误后,让她在合适的位置进行签字捺印;之后帮她进行网上立案,向她讲解司法审判程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离婚纠纷的法律规定,并为她推荐符合条件的法律援助。经过反反复复的沟通,被告耿某同意来法庭协商。孔某满意地点了点头,而我们悬着的心也终于可以放下了。
人民法庭位于司法最基层,是法院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我们平时审理的案件大多是百姓之间的离婚案、借贷案、侵权案等,案件虽小,但往往决定着一家人的幸福、一乡村的安定。新时代赋予人民法庭新的历史使命,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三个服务”不仅是人民法庭职责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法庭干警心态和认知的转变。为群众办好一件实事,就会温暖一片人心。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更需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信赖。
看着两位盲人离去的背影,怜悯他们的艰辛,同样也为他们坚强和积极的态度所感动。他们应该是第一次来肖庄法庭,不知他们能否想象到法庭的模样和颜色,但我想他们一定记得住我们的态度和温度,热乎乎的,像晴天里的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