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名叫刘玉荣,生于1922年农历2月16日,今年(2022年)的3月18日(农历二月十六)是母亲一百年诞辰。
母亲十八岁那年嫁到我们张家,当时父亲只有13岁。据说是两个姑姑为了她们的弟弟免受“后母”和后母所生弟弟妹妹的欺负,强求爷爷张罗了这门婚事。母亲和父亲一生养育五男一女六个孩子。我是家中老小,是一个地道的六零后,对于早前家中的情况都是从前辈和哥哥姐姐那里了解到的。那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母亲所生二儿子七岁夭折。母亲为了这个家,为了父亲,可谓是操碎了心。一般的家庭理念是“男主外女主内”。在我们家,为了生活生计,母亲在外奔波操劳,安顿父亲和孩子们在家生活。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家正处在兵荒马乱的时候,母亲为了我们这个家,用她那“缠足”过的小脚,走南闯北,有时甚至用乞讨的方式淘换回来供家中生活的必需品。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撑起了这个家,虽然没有大户人家的大富大贵,我们家的生活虽然紧巴巴的,但也算是过得去。
母亲对子女家教很严,对待孩子们的教育更是严字当头,严慈相济,让孩子们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同时对犯了错误的又非常严厉。父亲是解放前的高小文化,母亲虽没有上过学,经常外出的母亲更懂得文化的重要。
大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初中生,上学时期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各个家庭基本都揭不开锅,就别说我们家了。大哥在离家十几华里的学校住校读书,每周回一次家,拿上必需的生活品,再回学校。家中本来就缺吃少穿,每次大哥回家拿吃的,即便是在那种极其艰难的岁月里,也会让大哥带的吃的要比家里人吃的好一些。比如家里人吃的菜团子没有多余的粗面就不掺,纯菜团子。给大哥带的就要掺一些粗面,要稍微好一些。母亲是多么希望孩子们都能有出息啊!可惜大哥还是因为那个年代,家境贫寒,没有继续他的学业,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每每说起这事,母亲总是感觉亏欠了大哥。
二哥不愿意上学,家里的活基本都是他干。二哥又是一个喜欢闯荡的人。十九岁时,母亲把他送到东北姑姑家,让他自己闯。二哥也没有辜负父母和姑姑的一片希望,在东北成家立业,虽没有惊天动地,却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个年代,东北和山东老家相距几千里地,算是天各一方,没有电话,只有书信才能了解亲人的情况。母亲思儿心切,只能逼着小学还没有毕业的父亲给二哥写信。母亲口述,父亲执笔书写,有时因为父亲写的表达不了母亲思念儿子的意思,两人就发生争执,可见母亲爱子心切的情感有多迫切!二哥成家、生子等这些人生大事,母亲都会不辞辛苦,只身一人坐几天几夜的车去东北二哥所在的地方,帮二哥安排好一切。她感觉只有这样才安心!
三哥是我们家的骄傲!他是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政协北京市委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他在我们家乡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为我们家和我们家乡增光添彩!他的成长更离不开母亲的教诲和慈爱!上小学的时候,可能是由于二哥的原因,三哥也不愿意去学校读书,后来学校老师要求家长陪着去学校。母亲带三哥到学校,问念不念书,三哥说不愿意。母亲和老师打招呼后就直接把三哥带回,走到半道,待问清楚为什么不上学后,母亲照三哥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边打边问上不上学,并讲清楚不上学的危害。三哥惧怕,答应好好上学,并倔强地擦干眼泪回到学校,从此再也没有逃过学,并且自那次以后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全都是名列前茅!每每说起那一次的挨打,三哥心有余悸,既感受到母亲的威严,又非常感激母亲的严厉!高中毕业,刚好赶上1977年恢复高考。三哥很兴奋地告诉母亲可以凭自己的本事考大学啦!高考前一个月,三哥去县城参加考前培训,母亲举全家之力支持!三哥也不负众望,当年就考上华东石油学院(东营),成为我们当地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唯一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应届毕业生!三哥受家庭教育熏陶,知道家里生活不富裕,上学期间省吃俭用,穿衣有时就是捡姐夫参军时剩下的军装,整个四年大学期间,所用生活费花了不足400元!由于各方面表现优异,毕业后留校执教。就是后来读浙大硕士和矿大博士研究生,都是带资离职读的,没花家里一分钱,可见家教对三哥的影响有多大!
我是家中的老小,自然得到母亲的爱也是最多的!儿时一次病重,由于家乡医疗条件极其落后,是母亲用她温暖的怀抱让我慢慢苏醒过来!我成长的年代,家庭生活虽然仍不富裕,但不再那么艰难。上学读书也一帆风顺!高中毕业也赶上能复读,虽赶不上三哥那么优秀,但我也能顺利考上大学。说起复读,那一段经历令我刻骨铭心。高考落榜以后,母亲就安排我和村里的男壮劳力们一起去黄河位山沉沙池参加冬季清淤运动。深冬腊月,晚上睡地窖,白天人工清淤,那时候没有机械设备,只是三人一辆地排车,一锨锨、一车车,生生往上拉。工程整整挖了二十多天,手背上被冻得全部都裂开了口子,不敢攥拳,那撕心裂肺的疼刻骨铭心。即使这样,也必须完成清淤任务,分段包干,没有人能替你完成。那二十一天,是我一生中最深痛的记忆。完工回来后,母亲问我还上不上学,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上!”母亲说:“去找你三哥的班主任老师吧,他会安排你复课的。”她老人家懂得,只有刻骨的记忆,才能激发一个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我顺利地复读了,认真刻苦,并顺利考取了大学。那个年代,考上大学就能从农村一下子转成了让人羡慕的吃“国家粮”的――铁饭碗。那时候,从一个家庭中能考出两名大学生,在我们四外乡,也只有我们家!我们为家争了光,父母为我们骄傲!我毕业后分配了工作,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1995年又通过考试,进入法院部门工作,成为一名人民法官!多年来,我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渗透着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后来,父亲母亲老了,需要我们子女们的赡养。由于家风朴实,良好的家教,我们都做到了对父母身心的关爱和生活上的照料,父母逢人就说孩子们的好。这也成为我们家乡的一段佳话,受到周围老人的羡慕!
2016年9月26日,母亲与世长辞,享年95岁!母亲的一生平凡而又伟大!她是千千万万普通母亲中的一员,但她在我们子女心目中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那勤劳善良的品格、勤俭持家的作风、不畏艰辛的胆识、相夫教子的智慧,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深入我们的骨髓,影响我们一生。是她用一双勤劳的手撑起了我们的家,为我们遮风避雨!是她用那一双小脚坚强地走完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母亲百年诞辰之际,谨以此文纪念母亲!天堂里的母亲,您过得好吗?儿子想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