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折狱龟鉴·卷六》记载,冯翊县和华阴县地界相接,只以一条名叫漆沮的河流为分界,河中间的沙洲上有肥沃的田地,两县之间的百姓为了这些良田相互争斗已经五十多年了,当地的官员一直没办法解决。上任不久的冯翊县县令吴元亨便主动邀请华阴县的县令一同到县界上来,“尽案两乡之籍,遍履其田,执度以度之,皆得其实。”双方按着簿册走遍了这些田地,按丈量的结果标明了两县百姓们各自田地的分界。“自是民不敢复争,时人称之。”由此两县的百姓没有谁再敢去争占那些田地,当时的人们听闻此事都交口称赞。
宋朝范讽担任郓州平阴县知县时,正赶上王陵堤坝河水决口,洪水退下之后,露出的土质肥沃,“阡陌不复辨,民数争,不能决。”范讽于是亲自替百姓写出地契,百姓拿到地契并以此界定田地。从此以后,再没有人为了田地分界而发生争执。
吴元亨与范讽运用了相似的方法确定田地分界解决了纷争,他们为老百姓着想,设身处地的拿出办法处理老百姓的纠纷。而今,法官亦应谨守为民之心,帮助群众妥善处理纠纷;更要廉洁执法,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谨守为民之心,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执法办案中,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谨守为民之心,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法官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法官应当具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在执法办案中,要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提倡到案发地办案,邀请群众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特别是要在相邻关系、婚姻家庭、继承赡养等民事案件中,提倡诉前和解、执前和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谨守为民之心,就是要在执法办案中做到公正廉明。英国大法官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如果不能公正廉洁,就会失去民心。“公生明,廉生威”,只有公正司法、廉洁司法才能锻造成让党和人民信任,忠实于法律的合格法官。
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对审判事业充满着厚重的期望,法官肩负着新的光荣使命,唯有坚持司法为民,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树立起人民法院、人民法官良好的形象。